
近日,高校錄取通知書現錯字的新聞頻上熱搜。前有,廣州中醫藥大學將“報到”寫成“報道”;后有巢湖學院將報到時間“9月6日”寫成“9月6月”……
雖然,目前兩校均已發出聲明,承諾將為新生郵寄重新印制的錄取通知書。但這個“小失誤”帶來的影響恐怕不是重印一張通知書,就能輕易抹去的。
大學校園一直都是無比令人向往和敬畏之地。學生們十年寒窗苦讀,為的也無非是獲得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的機會。對于多數大學新生而言,錄取通知書是其了解學校的重要窗口,也是學校向自己發出的“第一份邀約”,既有紀念意義,又頗具儀式感。
但滿懷期待盼來的錄取通知書卻出現了低級錯誤。這一份“糟糕的見面禮”讓人如鯁在喉。
大學是走進知識的最高殿堂。嚴謹的治學之風是大學的重要精神內核。但一所連錄取通知書都會出錯的學校,也不免讓人對其治學之風存疑。
與這幾份出錯的錄取通知書相比,“別人家”的錄取通知書則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暖”。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內含的書簽上涂有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級涂層”,激勵新生們自立自強、勇攀高峰;北京科技大學以鋼為紙,把“卡脖子”技術藏進錄取通知書,展現學校代代傳承的鋼鐵脊梁……
這些通知書,已超越了“通知”的功能,而在潛移默化中將學校品格與精神傳遞給學生,令人“心向往之”。
當然,批評有錯誤的錄取通知書,并不意味著高校此后需要在通知書上“卷起來”。但見微知著、見端知末,通過這一份小小的錄取通知書,確實可窺見一所學校做研究和管理的態度與能力。
相關學校應從正視這一份出錯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以更細致的管理、更嚴謹的作風,與學生作良性互動,盡力修復這一份糟糕的見面禮帶來的遺憾。
□馬浩然(研究生)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