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等教育階段遇到的問題要去基礎教育中尋找答案,這是王殿軍在清華大學從教多年后總結出的經驗。
2007年,王殿軍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進入清華附中,開始了基礎教育領域的拓荒。在清華附中的十余年間,王殿軍先后創辦了國際部、探索中外融合的教育,開辦了30余所清華附集團校,并于2020年正式掌舵稻香湖兩所國際化學校。多年來,王殿軍先后創立了中國版的大學先修課程、帶頭設計并落實了紫荊學習共同體、創新了學生的評價機制。
一路探索一路創新,王殿軍究竟有哪些教育洞察?今天由新浪教育&擇校行聯合打造的面向全國影響力校長的全新欄目——《對話名校長》,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這位基礎教育的改革者。
Part 1| 清華教師選擇扎根基礎教育
你心中的清華學子是什么樣子?積極主動、涉獵廣泛、朝氣蓬勃。。。。。。而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王殿軍從這些清華佼佼者身上看到了四點“意外”,顛覆了大眾對清華高材生的傳統認知。
第一點意外,學生很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習慣和教學方式。在大學,老師只講思路,學生需要自己研究學習、體會思考后完成自主學習任務。而這些高材生中的大多數學習習慣較為被動,很少主動深入思考。
第二點意外,學習目標局限于圍繞著各考試的重點、難點,以取得高分為目標,無法銜接將一個學科或一門功課的本質結構理解清楚的教學目標。
第三點意外,固化思維不適應創新思維的要求。這一點直接表現在提不出什么問題,課堂上也討論不起來。
第四點意外,這些尖子生們缺少朝氣。王殿軍認為在大學這個充滿激情和夢想的階段,孩子們應該更有創造力,心懷為國家、民族做更多貢獻,在某個學科里有建樹的高遠的追求目標,但學生們大都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學業上出現懈怠。

在王殿軍看來,考上清華,只是人生的一個起點或中轉站,而不是勝利的終點。而很長時間以來,我國中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依然將“把分數考高、考進大學”作為主要目標,不注重學生的生涯規劃,這也導致了后續教育的缺失。
這些發現給王殿軍帶來了巨大觸動,也讓他產生了變革中學階段教育強烈愿望。他立志要將孩子們培養成為對未來人生有長遠目標的人。
帶著對中學教育的期待,王殿軍走進了清華附中。在他擔任校長后,清華附中在辦學理念、育人方式、辦學成績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為了能將教育理念輻射到更多的學校,惠及 更多的學生,清華附中開始了集團化運營。在王殿軍擔任清華附中校長的13年時間里,清華附教育集團的規模擴展到涵蓋30個集團校,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也讓更優秀老師的潛能方面得到了更大發揮。
王殿軍一直對于中西融合的教育非常感興趣,他認為中國教育有它特別傳統的優勢,但是中國教育也應該面向世界,將優勢的東西輸出去,同時引進和借鑒別人創新人才培養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做法?;谶@一教育理想,他立志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當中,辦一些中西融合、各取所長的教育模式。
2009年,王殿軍創辦了招收外籍人員子女性質的國際部,2020年創辦了稻香湖學校,他對中西教育融合有了更深入的實踐。
Part 2| 頂尖教育≠高升學率+知名課程
從王殿軍的教育實踐經歷看,雖然一直在中國的頂尖學府中從教,但他對頂尖學校和頂尖教育卻有著自己的見解。
王殿軍認為,目前我們國家的中小學缺乏官方的學術性、科學性的完整的評價體系。由于評價機制的缺位,我們認為的所謂的頂尖學校,是以犧牲學生的健康為代價,對學生不斷進行強化訓練、反復刷題、加班加點超前學習、升學率高的學校,但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科學評價而來的頂尖學校。
他理解的頂尖學校,并不見得是升學率或者考試成績最好的學校,而應是對于教育的理解、價值觀和理念非常正確的學校。
頂尖學校要看它的育人理念、辦學思想和辦學過程,是否以圍繞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為目的,長遠地培育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既有全面的素質又有個性特長的人,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很多家長都將學校是否擁有知名課程體系作為學校是否頂尖的標準。實際上,社會科學課程體系存在較大差異,而自然科學課程的差別很小。以數學為例,1+1=2不可能換了課程體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應該追求的不是均衡,而是把長處發揮出來。社會發展需要不同的人,統一化的教育很難兼顧到孩子的個性。用大一統的方式奠定基礎之上,一定要同時兼顧個性的培養。因此,王殿軍提醒家長們與其關注課程的段位,不如看看學校課程具體如何設置。
稻香湖學校是一所2020年才正式開學的年輕學校,在建校之初,王殿軍就按照心目當中的理想學校去打造它,學校的環境氛圍、課程設置、育人理念,育人過程,都圍繞著讓孩子發展自己的特長展開。
遵循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稻香湖學校和清華附中外籍子女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都以中國的課程體系為框架,進行雙語教學,用國際化理念、國際化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去落實國家課程。此外,稻香湖學校還配備了豐富的藝術、體育、科學選修課,以及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多種個性化選擇。
王殿軍將學校的發展過程比作人的成長過程,在他看來,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很強大,學校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正因如此,他對學校的評價涉獵多個維度,不以升學率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由他牽頭的紫荊學習共同體匯聚了一批對國際教育非常了解的教育管理者,基于國際上對學校全面評價的深入理解,設計了涵蓋辦學理念、文化傳統、管理方式、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教師的教學態度等學校評價維度。
作為學校的掌舵人,他制定了稻香湖兩所學校的9年長期規劃,不斷按照這些多樣的評價維度優化學校的資源配置,王殿軍堅信,9年之約一定會給家長不一樣的驚喜。
Part 3| 普娃沒那么“普”,牛娃也沒那么“?!?/strong>
在紫荊學習共同體中,不僅包含對學校的評價,也囊括了對學生的評價。比如,大家經常會談論到“普娃”和“牛娃”,這兩個詞背后的潛臺詞為,學業成績優秀的就叫“?!?,學業成績不優秀的就叫“普”。然而,王殿軍并不認可這種用總分、名次定義學生的“?!焙汀捌铡钡姆绞?。在動態中觀察學生,孩子只要有一方面能夠超過普通人的平均值就算優秀,大多數情況下,普娃可能沒那么普,牛娃也沒那么牛。
王殿軍發現,很多教育問題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不太科學的評價。對學校的評價只看升學率,對學生的評價只看分數,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會讓教育的過程和行為引導的偏離規律。
每個人的成長節奏不一樣,有些孩子可能就是懂事晚、就是喜歡玩,怎樣都學不進去,但某一天可能突然就醒悟了,學業也突飛猛進,王殿軍認為,我們應該給這種后來居上的孩子機會。今天的普未必就是明天的“普”,沒準就是后天的“?!?,一定要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千萬不要經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貼上某個標簽。
本著這一理念,王殿軍主持開發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包含身心健康、社會實踐、德育及體育活動等指標,基于學生校內外活動的記錄,用一種量化的方式建立模型,最后生成綜合評價的報告和結果。比如,學生參加了一次支教活動,支教的組織者、證書、過程記錄等過程性資料,都可以由家長、學生、老師進行上傳。記錄這些的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在學習成績之外做點對自己發展成長有利,對社會有益的事。
Part 4| 面向未來,教育要怎樣培養人?
教育如何面向未來?談及未來教育的準備,王殿軍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思路。
為什么有很多孩子爬藤成功,最后又從藤上掉下來?王殿軍提示國際化學校的教育者,切勿讓國際教育走上應試培訓道路。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良好的環境才能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國際教育應該像素質教育一樣施行,而不是把應試教育的經驗直接轉移過來進行“洋應試”,將學校辦成培訓機構,圍繞標化或學科考試進行教學。國際教育應該真正教會孩子真正具備去爬藤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不是只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
談及人才的未來出路,王殿軍也關注到了近年來的考公熱、考編熱。為什么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畢業后紛紛選擇考公?他認為,這應該歸結于大學沒有沿著社會需求培養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結構和社會嚴重脫節,很多偏基礎理論、偏文的學生和社會實際人才缺口并不匹配,大學畢業即失業。
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學校和社會要思考如何給予學生更多職業上的支持和選擇,職業教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分層處理。王殿軍認為,大家都很關注的普職分流,不應該是一次性的選擇,初中、高中、大學,甚至大學畢業沒有特別好的工作時,都可以有不同的職業教育選擇,這才是職業教育的價值。
另一方面,王殿軍認為,在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下應當重點培養科創型人才。教育者們無需懼怕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相反地,應該利用好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社會上對于人工智能的擔憂,來自于不了解。知彼知己,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使用和研發主動權,就要大力培養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才。
王殿軍領導的稻香湖學校正在逐步擴充實驗室和課程,為培養能夠發明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的人才做好準備。他表示,這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也是教育的當務之急,有條件的民辦學校要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國際教育的發展也是一樣。王殿軍認為,我們在踐行國際教育時要切記“我們的教育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國外的課程體系是為培養自己國家的接班人而打造,我們想要培養出能夠傳承中國文化、熱愛祖國、振興民族的孩子,可以在中國課程的基礎上參考前沿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學習方式,將國際化的培養理念融入本土課程。這項工程很大,但一定要去做。